⒈ 接踵,前后相接。
⒉ 形容人多。
⒈ 接踵,前后相接。
引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論》:“及二人羈旅入 秦,繼踵取卿相。”
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雜文》:“自《七發(fā)》以下,作者繼踵。”
唐 胡曾 《詠史詩(shī)·五湖》:“不知 范蠡 乘舟后,更有功臣繼踵無(wú)?”
明 陶宗儀 《輟耕錄·敘畫(huà)》:“如 李成、關(guān)仝、范寬、董源 之跡, 徐熙、黃筌、居寀 之蹤,前不籍師資,后無(wú)復(fù)繼踵者。”
聞一多 《冬夜評(píng)論一》:“他們喊道:‘詩(shī)壇空氣太沉寂了!’于是《冬夜》、《草兒》、《湖畔》、《蕙的風(fēng)》、《雪朝》繼踵而出。”
⒉ 形容人多。
引《晏子春秋·雜下九》:“臨淄 三百閭,張袂成陰,揮汗成雨,比肩繼踵而在,何為無(wú)人?”
唐 皇甫湜 《編年紀(jì)傳論》:“自 漢 至今,代以更八,年幾歷千,其間賢人摩肩,史臣繼踵。”
⒈ 緊接著前人的腳后跟。比喻接連不斷。
引南朝梁·劉勰《文心雕龍·奏啟》:「自漢以來(lái),奏事或稱(chēng)上疏,儒雅繼踵,殊采可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