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屏跡”。
⒉ 避匿;斂跡。
⒊ 猶隱居。
⒈ 見(jiàn)“屏跡”。隱跡。亦作“屏跡”。
引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及第后隱居》:“屏蹟邱園,絶蹤仕進(jìn),守其至性,十有五年。”
⒉ 避匿;斂跡。
引《晉書·卞壸傳》:“轉(zhuǎn)御史中丞,忠於事上,權(quán)貴屏跡。”
《北史·拓跋景山傳》:“法令明肅,賊盜屏跡,部?jī)?nèi)大清。”
唐 吳兢 《貞觀政要·政體》:“王公、妃主之家,大姓豪猾之伍,皆畏威屏跡,無(wú)敢侵欺細(xì)人。”
⒊ 猶隱居。
引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婆羅痆斯國(guó)》:“有一隱士於此池側(cè),結(jié)廬屏跡,博習(xí)伎術(shù),究極神理。”
宋 岳珂 《桯史·尊堯集表》:“安石 之屏跡 金陵,棄置不召者十載。”
清 趙翼 《六十自述》詩(shī):“十年屏跡臥江村,往事真堪目笑存。”
⒈ 匿避。
引《晉書·卷七〇·卞壸傳》:「忠于事上,權(quán)貴屏跡。」
《新唐書·卷一九四·卓行傳·陽(yáng)城傳》:「歲饑,屏跡不過(guò)鄰里,屑榆為粥,講論不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