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警惕,戒懼。
例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。——《易·乾》
日夜惕厲,思自降損,居不求安,食不念飽。——《后漢書·馬皇后紀(jì)》
英be on guard against; be vigilant;
⒈ 亦作“惕勵(lì)”。警惕謹(jǐn)慎;警惕激勵(lì)。
引語出《易·乾》:“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厲,無咎。”
《舊唐書·文苑傳下·劉蕡》:“任賢惕厲,宵衣旰食,詎追三五之遐軌,庶紹祖宗之鴻緒。”
宋 王禹偁 《右衛(wèi)將軍秦公墓志銘》:“公謹(jǐn)儉惕厲,卒以無咎。”
明 梁辰魚 《浣紗記·游春》:“邇年以來,邦家多故,廟乏善策,外有強(qiáng)鄰,正君子惕勵(lì)之時(shí)。”
清 魏源 《<簡學(xué)齋詩集>序》:“乃今讀其詩,清深肅括之際,常有憂勤惕厲之思。”
⒈ 因心存恐懼危難而警惕,指君子的修身自省。
引《后漢書·卷一〇·皇后紀(jì)上·明德馬皇后》:「故日夜惕厲,思自降損,居不求安,食不念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