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鼉鼓”。
⒉ 用鼉皮蒙的鼓。其聲亦如鼉鳴。
⒊ 鼉鳴聲。
⒈ 亦作“鼉皷”。
⒉ 用鼉皮蒙的鼓。其聲亦如鼉鳴。
引《詩(shī)·大雅·靈臺(tái)》:“鼉鼓逢逢。”
陸璣 疏:“﹝鼉﹞其皮堅(jiān),可以冒鼓也。”
唐 溫庭筠 《昆明治水戰(zhàn)詞》:“鼉鼓三聲報(bào)天子,雕旗獸艦凌波起。”
明 沉鯨 《雙珠記·遇赦調(diào)邊》:“雞竿鼉皷,制出金門傳唱,特與人間解網(wǎng)。”
清 黃永 《龍衣舟行》:“逢逢鼉鼓溪邊過(guò),百尺樓船萬(wàn)鈞柁。”
⒊ 鼉鳴聲。
引唐 許渾 《贈(zèng)所知》詩(shī):“湖日似陰鼉鼓響,海云纔起蜃樓多。”
金 劉迎 《海上》詩(shī):“蜃樓春作市,鼉鼓暮催衙。”
⒈ 用鼉皮制成的鼓。
引《詩(shī)經(jīng)·大雅·靈臺(tái)》:「鼉鼓逢逢,蒙瞍奏公。」
宋·張?jiān)伞促R新郎·曳杖危樓去〉詞:「悵望關(guān)河空吊影,正人間鼻息鳴鼉鼓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