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?人”。
⒉ 周官名,掌晨昏啟閉宮門。
⒊ 后世通稱守門人為閽人。
⒈ 周 官名,掌晨昏啟閉宮門。
引《周禮·天官·閽人》:“閽人,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。”
⒉ 后世通稱守門人為閽人。 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季孫 之母死, 哀公 弔焉。
引曾子 與 子貢 弔焉,閽人為君在,弗內(nèi)也。”
唐 韓愈 《后二十九日復(fù)上書》:“書再上,而志不得通,足三及門,而閽人辭焉。”
章炳麟 《官制索隱》:“觀今時(shí)州縣,不任佐貳吏員,而獨(dú)任己之閽人。以佐貳有官位,吏員有世及,皆不能曲從己意,故惟閽人為可恃。”
⒈ 舊時(shí)宮門晨昏按時(shí)啟閉,故稱守宮門的人為「閽人」。后泛指守門人。
引《周禮·天官·冢宰》:「閽人,王宮每門四人,囿游亦如之。」
《三國(guó)演義·第一一回》:「年十歲時(shí),往謁河南尹李膺,閽人難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