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紛擾貌。
⒈ 紛擾貌。
引漢 焦贛 《易林·履之蒙》:“兩人相絆,相與悖戾,心不同爭(zhēng),訟忷忷然。”
《舊唐書(shū)·文宗紀(jì)下》:“初,京師忷忷,以宰相實(shí)聯(lián)親王謀逆,三、四日后,方知誣搆。”
宋 王禹偁 《杜伏威傳贊》:“君之昏也,則揭竿脫耒,攘臂於草莽中,聚豺狼之徒,僭王公之號(hào),忷忷焉,竊弄神器。”
⒈ 吵嚷。
引漢·桓寬《鹽鐵論·利議》:「辯訟公門之下,忷忷不可勝聽(tīng)。」
⒉ 動(dòng)亂不安。
引《晉書(shū)·卷四十五·劉毅傳》:「天下忷忷,但爭(zhēng)品位,不聞推讓,竊為圣朝恥之。」